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皮膚斑貼?抽血? 測試尋過敏源頭

濕疹 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發,屬混合性過敏反應其中一種,成因主要是受環境或食物的致敏原刺激所引致,包括塵蟎、金屬或食物等。皮膚科專科醫生建議,患者若估計是在進食特定食物後或身體某位置特別容易發作,可嘗試透過 #皮膚斑貼測試(Skin Patch Test)或抽血測試,避開高危致敏原改善病情。

過敏分內外兩種

濕疹與病人本身免疫系統異常敏感息息相關,故臨床上要「斷尾」幾乎不可能,要避免發作,避開致敏原十分重要。由於過敏可分為外在接觸性及內在,需靠病人多加留意,「例如食咗海鮮會成身紅,就好清晰要避開;身上得條頸容易紅腫發作,就要注意係咪戴咗金屬等飾物引致敏感,誘發濕疹」。

現時市面上分別有皮膚斑貼測試或抽血測試,檢驗患者對不同食物或物料是否有過敏反應。較常見的接觸性過敏原包括塵蟎、金屬及羊毛等,入冬後拿出已放置半年的衣物時,應先清理堆積的塵埃,平日在家亦應避免放置易「甩毛」的玩偶,保持空間清潔,減低接觸性過敏機率。 (來源: 蘋果日報)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allergyhongkong/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警惕過敏性休克!



 或許有不少人覺得過敏並不是什麼大事,只不過是面板紅疹,打噴嚏,流鼻涕這樣的小毛病。然而實際上,過敏其實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據統計,在美國每年約有15, 000例患者死於嚴重過敏反應,中國每年約有100, 000例患者死於嚴重過敏反應。而過敏源往往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物,例如食物,例如小麥,桃子,豆類等等。所以說,過敏性休克是一位潛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無形殺手」。


過敏反應的觸發因素

食物是在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中最常見的觸發因素。昆蟲叮咬和用藥是中年和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觸發因素,在這些年齡組中,特發性過敏反應(一種排除性診斷)也比較普遍。暫時最準確的過敏血清抗體測試是過敏原分子測試 (Faber) ,它可以測量幾乎所有的過敏原分子(244種),但遺憾的是,現在只在香港可用,在中國的測試仍在臨床試驗,預計將在5年後上市。


用藥

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製劑是全球觸發過敏反應的常見觸發因素。非甾體抗炎藥觸發的全身性過敏反應通常只與服用這一類特定藥物有關,而與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相關的其他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鼻息肉和慢性蕁麻疹是沒有關係的。傳統的草藥治療也可引起過敏反應,如清開靈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最為常見。

諸如放射對比造影劑和螢光素等診斷製劑也是過敏反應的常見觸發因素。神經肌肉阻斷劑、安眠藥、鴉片類藥物、膠體血漿增容劑等是在醫療機構中常見的醫源性觸發因素。

全身性過敏反應也可能由過敏原面板試驗(尤其是皮內試驗)、食品或藥物激發試驗、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和藥物脫敏治療所觸發。醫療單位在使用含有乳膠的裝置時有可能會觸發過敏反應。乳膠也可以在社區觸發過敏反應,因為氣球、一次性手套和避孕套中可含有乳膠。

防止傳染病的疫苗偶可引起過敏反應。


其他觸發因素


空氣中的過敏原,如霧化的食物顆粒、花粉、動物皮屑,可以罕有地引發過敏反應,這可能是這些物質通過呼吸道和/或面板的全身吸收有關。 儘管一些病人有詳細的發作病史、並對明顯的和隱藏的過敏原已進行過敏原面板試驗及血清IgE水平測定,而且所選的病人在醫療指導之下做過過敏激發試驗,這種情況下還是不能鑑定出觸發因素的,臨床診斷為特發性全身性過敏反應。



資料來源:  https://anaphylaxis.com.cn/tc/allergen.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豆蛋白可引發過敏症 添加食品未必有標示

 

豌豆(pea)蛋白質經常用作肉類蛋白質的代替品,例如用以製造素芝士和素酸乳酪(non-dairy yogurt)。不過,據兒科專家拉文(Elana Lavine)指出,除花生、雞蛋和海鮮以外,豆蛋白也可能導致過敏症。

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道,拉文認為家長必須注意,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食品含有豆蛋白,因此兒童食用這些產品後出現過敏徵狀的機會隨之增加。拉文說,她最近治理一個在超市吃下素酸乳酪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2歲女童。

拉文表示,她和該女童的父母均知道,該童對花生和一些堅果反應過敏,但沒有意料到她吃過素酸乳酪後,也出現嚴重過敏徵狀。結果,她調閱過其他類似的反應過敏個案後,確定致敏源是豆蛋白。

嚴重豆蛋白過敏恐致命

據拉文指出,只有極少數人對豆蛋白過敏,95%對花生過敏的人,均不會對豆蛋白過敏,但其餘5%則有對豆蛋白過敏的風險,而且嚴重到可能致命。

緬省大學食物化學系教授阿盧科(Rotimi Aluko)表示,一些肉類和牛奶產品也可能添加成本相對便宜的豆蛋白,以提高此類食品的蛋白質含量。

目前,豆蛋白並未如許多堅果般,被加拿大政府列入致敏源清單。




■部分食品包裝的標籤上列出豆蛋白成份,但豆蛋白在加拿大目前並未列為致敏源。CBC

分食品包裝的標籤上列出豆蛋白成份,但豆蛋白在加拿大目前並未列為致敏源。CBC




資料來源:  https://www.singtao.ca/3421820/2019-05-03/post-%e8%b1%86%e8%9b%8b%e7%99%bd%e5%8f%af%e5%bc%95%e7%99%bc%e9%81%8e%e6%95%8f%e7%97%87-%e6%b7%bb%e5%8a%a0%e9%a3%9f%e5%93%81%e6%9c%aa%e5%bf%85%e6%9c%89%e6%a8%99%e7%a4%ba/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免疫治療脫敏復發率低

 


 

【本報訊】要擺脫嚴重食物敏感為生活帶來的困擾,患者可以考慮接受治療根治。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表示,免疫治療近年逐漸興起,成為治療各類敏感病症的方法,主要分為於皮下注射免疫藥物的免疫注射,及於舌底滴上含致敏原溶液的舌下脫敏治療。免疫治療對兒童及成人同樣有效,最適合傳統療法療效不理想的病人,能在療程中逐漸建立正常的免疫力,副作用十分罕見,而且治療後復發機率較低。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在幼兒一歲前,家長可以採取不同方法預防子女患上食物敏感。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建議,幼兒五至六個月大時,家長可在子女膳食中加入煮熟的雞蛋,對於四至12個月大的幼兒,則可適量餵食花生醬等含花生成份的食物,預防患上雞蛋和花生過敏。

準媽媽餵哺母乳至幼兒六個月大,有助預防子女患上食物過敏。由於濕疹是引發食物過敏的高危因素之一,家長應積極控制子女的濕疹病情。但他提醒家長,如子女已經對雞蛋和花生過敏,食用後或會產生不良反應,家長最好先徵求醫生的意見,才計劃調整日常膳食。







資料來源: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612/20701556?fbclid=IwAR32APwrMy9tLT79FDeS81Y1BW5HDzt7f5-Aqgv9Gm3OuaGvYSFDUYOKbdU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嬰幼兒鼻敏感能根治嗎?

除非家族裏有鼻敏感病史,否則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患上鼻敏感的機會不大,但到了兩歲或以後,孩子出現鼻敏感的機會則會大增,在香港便有兩成學童有此問題。鼻敏感症狀和傷風相似,都是流鼻涕和打噴嚏等,但前者的持續時間較長,並由致敏源引起。如果家長發現子女在某些情況下才會流鼻涕或打噴嚏,徵狀甚或只出現在 空氣質素較差的日子,而身處空氣較好的異地或郊區時則沒有病發,則可能是鼻敏感的徵兆。除了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能引起鼻敏感發作的致敏源還包括室內的灰 塵、塵蟎或花粉等,有時甚至天氣變化也會引起過敏。



而對於過敏症狀,預防工作其實比藥物更重要,因此,若子女有鼻敏感,父母應避免在空氣質素差的日子帶他們到人多車多的地方,家裏也可試試擺放空氣清新機, 亦應勤於清潔家中積塵,使用較難積塵的家具、防塵蟎的牀鋪也是有效改善之法。事實上,部分幼兒隨年紀漸長,鼻敏感問題亦會隨之改善,甚至完全消失,但這問 題也可能伴隨孩子一輩子。當然,患者可服用醫生處方的抗敏藥,或以洗鼻等方式控制過敏情況,但現時並沒有完全根治鼻敏感的方法。








資料來源:  親子皇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食物敏感機率 濕疹童高4倍

 

食物敏感患者一旦接觸致敏原,輕則痕癢、重則可致休克,專科醫生指,近年有研究顯示,若兒童有中度至嚴重濕疹,患上食物敏感的機會較正常兒童高2至4倍。現時有新一代過敏測試,幫助識別患者致敏原。團體希望社會大眾關注食物敏感,需要時為患者提供適當協助。
古太幼子現年6歲,出生已患有濕疹、哮喘和鼻敏感,1歲時曾喝花生湯,之後出現風癩,但家人未有為意。直到3歲,一次家人前往茶樓用膳點了腸粉,沾了含花生的醬料後放到幼子唇邊,他立時表示不願進食,一段時間後嘴唇腫脹成「孖膶腸」,前往醫院確診嚴重食物敏感。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表示,根據以往調查,香港約有4至5%的兒童患食物敏感,嚴重者接觸少至1粒花生已可誘發症狀,包括痕癢、出疹、面部或舌部腫脹,甚至引致呼吸困難和過敏性休克。他指,食物過敏者或同時患濕疹、哮喘及鼻敏感,有海外研究顯示,若18歲以下兒童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患食物敏感機會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
新血液測試 助識別特定致敏原
現時診斷食物過敏可透過病史、皮膚點刺試驗等,莊稱,新一代血液測試可檢驗蛋白質本身性質,辨別特定致敏原,同時幫助患者及早了解日後病發機會,並建議家長應及早讓幼童逐漸接觸不同類型食物,長遠可減低致敏機會。香港過敏協會副主席吳碧儀續說,患者日常進食易因欠缺標示,誤點致敏食物,呼籲食肆及航空公司註明餐單成分。
資料來源: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食物敏感】奶敏感有得醫?口腔、舌下放牛奶免疫療法治敏感!

 

世界過敏組織估計全球各國有10%至40%人口患敏感。(gettyimages)



一旦有奶敏感,就好像有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不止是奶,甚至蛋糕、乳酪等都要吃得特別小心。別以為有奶敏感便不能享受人間美味,但原來奶敏感是可以治好的。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在2010年便進行了一個研究,發現舌下免疫療法(sublingual immune therapy)和口腔免疫療法(oral immunotherapy)有助治療敏感的情況。

甚麼是舌下免疫療法(sublingual immune therapy)?

原來舌下免疫療法即是「以致敏源來治療敏感」,如果是有奶敏感的話,在治療的時候就會在患者的脷下放一點點的奶,並每次增加份量,令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夠慢慢適應奶的存在,出現敏感的情況便會慢慢地減少,或者只是出現較輕微的症狀。

甚麼是口腔免疫療法(oral immunotherapy)?

除了舌下免疫療法之外,口腔免疫療法亦有效,但其實兩種療法都大同小異,只是口腔免疫療法是直接進食奶蛋白,而舌下免疫療法則是把奶放在脷底。而在是次的研究之中便發現了口腔免疫療法是更有效的。

在研究之中,30名6至17歲的小童在數週內進行舌下免疫療法,直至建立到忍受力為至。之後便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10名兒童繼續使用舌下免疫療法,而另外10名則轉用口腔免疫療法,在3個月之後,他們便在醫生的監督底下飲牛奶。

結果發現,全數使用口腔免疫療法的小童比進行療程前能平均多喝7倍份量的奶,而在使用舌下免疫療法的小童之中,有一名兒童並不能喝奶。

在療程中,小童都有出現輕微的過敏反應,包括口和喉嚨痕癢等。因此雖然這兩個療法都看似簡單,但其實它們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隨時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濕疹、紅腫、腹瀉、嘔吐等,因此不要自行模仿,最好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才好進行。






資料來源: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熟吃鮮蠔減過敏

 部分人食海鮮會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台灣《華人健康網》引述研究指,生蠔引起過敏原因之一是含有「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但經烹煮後可減低原肌球蛋白數量,有助紓緩過敏反應。


馬來西亞有研究討論不同烹調溫度,對帶殼類海鮮的原肌球蛋白破壞程度。研究人員抽取20個證實會對蠔過敏的患者血清,再按四種烹調方式,即水煮、炸、烤及生蠔,添加於血清樣本中,再分析原肌球蛋白含量,發現熟蠔的原肌球蛋白數量較少。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過敏測試知多D

<為什麼需要過敏測試? >

通過過敏測試,你可以更了解自己的過敏傾向,並且避免過度戒口或迴避懷疑致敏的因素。你亦可避免意外誤食致敏原,防止生命危險。此外,正確診斷藥物過敏反應與否,可减低尋找其他相關藥物的成本與時間,例如抗生素治療,加速痊癒。

<甚麼是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指某種致敏原進入體內後,被免疫系統當成入侵的病原,發生了錯誤的免疫反應,而對人體造成了不良影響。食物過敏因變不少人,一般食物過敏的症狀會在進食後數分鐘發作,病情嚴重者甚至可以威脅生命。

<何時需要測試? >

如果進食或接觸懷疑致敏原後,出現以下典型過敏症狀,可考慮進行測試:
  1. 呼吸系統: 喉嚨緊繃、呼吸短促、喘息、聲音改變
  2. 皮膚:麻疹、痕癢、腫脹、 血管性水腫
  3. 腸胃:噁心、嘔吐、腹痛、 腹瀉
  4. 心血管:.頭暈、低血壓、虚脱


<需要測試什麼? >

首先,不是所有懷疑對食物有過敏反應的人都需要做測試,而是根據自己的過敏病史向醫生諮詢意見。現時沒有一種測試適合所有人,同時坊間有很多沒有用或虚假的測試,例如:IgG 測試、能量場測試、頭髮測試等等。

醫生提議最標準為食激發測試,該測試是在專業醫護人員監察下進食疑似致敏原檢測。但醫生提醒因隨時會出現生命危險,絕對不應該在家自行嘗試。另外,有任何測試報告都切密自行解讀及戒口,這亦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食物不耐受反應」等於食物過敏? >

常見的對食物的不耐反應(如乳糖不耐症等)與食物過敏是不同。這種反應並不是經由免疫系統引發,有可能因為身體沒有製造足夠的酵素來幫助消化所導致,跟食物過敏沒有關係,並不屬於過敏測試範圍。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驗IgG抗體找致敏食物? 無用

【明報專訊】濕疹病友不時分享治療經驗,網上搜尋「濕疹戒口」即會出現一大堆食物清單。鄔揚源強調,如果濕疹成因是對某種食物敏感所致,便有戒口的需要,「可能有些小朋友對海鮮、花生敏感而引起濕疹,戒口就有幫助。但以為『某某戒口後有好轉,那我都戒!』則是謬誤,因為人人身體反應不同」。

5歲以上 食物致濕疹機率低

濕疹未必是食物引起,但不少人特意去做食物敏感測試。鄔揚源直言,年紀稍大一點的小朋友或成年人都不值得做,「除非懷疑是食物引起的敏感,才會去做測試。一般來說,5歲以上小朋友對食物敏感引起濕疹的機率非常低。食物敏感通常會有即時反應,例如馬上見腫、出風癩。如果長期都有濕疹,那就多數不是食物敏感引起」。幼兒則屬例外,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未成熟;當免疫系統已經成熟,食物敏感反應一般不會引致濕疹。

至於坊間有化驗所提供食物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測試(簡稱:IgG抗體測試),聲稱能測試是否對食物敏感。鄔揚源指這類測試有誤導成分,檢測與過敏無關。他解釋,進食某類食物後,身體都會有相應的IgG抗體產生,檢測結果呈陽性,證明免疫系統對該食物有一個正常反應,「IgG是一種保護性抗體,是身體一個正常反應,用來保護自己。譬如驗出有麻疹IgG抗體,不代表你患有麻疹,只代表你曾接觸麻疹病毒,有了抵抗力」。簡單而言,假如最近多吃了蛋,IgG結果也會呈陽性,因此不能用作診斷食物敏感的工具。



鄔揚源補充,IgG抗體測試多用於檢測身體能否製造保護功能的抗體,例如麻疹、流感的抗體。過敏反應分為即時性和延遲性,兩者有不同的測試方法,即時性過敏反應可利用IgE抗體測試檢測,延遲性過敏則可使用皮膚斑貼測試。









資料來源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如何減少塵蟎致敏原?



想有效地減少塵蟎致敏原,首先要減少活生生的塵蟎及塵蟎致敏原(塵蟎糞便),以及避免與塵蟎致敏原接觸,由於塵蟎是依靠濕氣生存,所以,將室內的濕度調低於50%,便可有效控制塵蟎。


防塵蟎套

防塵蟎套是可減少患者接觸致敏原的一個有效方法


因家居塵蟎主要居住於床褥、枕頭、被單、地毯、毛公仔和梳化等地方,使用微纖維(microfiber) 的防塵蟎套,有助減少患者對塵蟎的接觸。塵蟎致敏原(塵蟎糞便) 的體積直徑約7 µm微米(0.007 mm),換言之,MITE PROTEX 選用的物料針孔直徑約5-6 µm(微米),便可有效地阻隔塵蟎致敏原。


提醒一下,不是所有的防塵蟎套都同樣有效,建議購買一些有臨床試驗及學術研究的防蟎產品,防塵蟎套大概每4個星期清洗一次。


對於一些不可用熱力處理的物件

如公仔、玩具等,可用冷凍方法,即把物件放在攝氏零下的冰箱內儲存24小時,可將塵蟎凍死,然後再用冷水洗走塵蟎的屍體和它的糞便,而乾洗亦是殺死塵蟎的方法之一,但未必能夠清洗已經存在的塵蟎致敏原。


羽毛枕

最後,不少人都誤以為羽毛枕頭較容易引起敏感。有研究發現,乳膠和其他物料所製造的枕頭,造成敏感的機會比羽毛枕頭多5-8倍,因羽毛枕的外層質素比較高,能較有效隔離致敏原,所以產生敏感的機會亦減低了。


地毯-塵蟎的潛藏聖地


地毯是塵蟎藏匿的地方,當家居的濕度較高時,地毯所引起的問題亦會較嚴重,若有需要使用地毯,應盡量選用物質稀疏,使塵蟎難以潛藏。市面上有數種化學物料聲稱可以處理塵蟎,但到目前為止,尚沒有非常有效的殺蟎物料或減少地毯塵蟎致敏原的化學物料,所以妥善的方法還是放棄使用地毯吧。


吸塵機


家居使用吸塵機十分普遍,但選購時最好裝上高效率的過濾網,鑑於一般的吸塵袋出口直徑大於10µm(0.01 mm),塵蟎的致敏原(0.007 mm)可透過吸塵袋的出口位置返回空氣中,而高效率的過濾網可過濾1µm(0.001 mm)以下的微粒,能有效地阻隔致敏原。


資料來源:https://anti-mite.com.hk/mite-allerg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5%港孩食物敏感嚴重可致死! 醫生吁學校訂指引教老師打「救命針」





不少港人受不同程度的食物敏感困擾,一般症狀包括出疹、痕癢及舌頭腫脹等,但嚴重可導致休克甚至死亡,患者不應掉以輕心。本港現時估計有約5%兒童為食物敏感患者,通常在3歲前發病,若患濕疹或有家族敏感病史更加高危。有醫生指,公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不足,建議政府加強推廣餐廳無敏餐單,並要求學校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


食物敏感由免疫系統失誤引起,患者身體誤認特定食物為有害物質,引起過敏反應,包括痕癢、出疹、舌頭腫脹,嚴重者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有休克和死亡的風險。食物敏感常見的致敏原包括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海產、牛奶、雞蛋、小麥及大豆等,政府已要求預先包裝食物在標籤上列明有關食物成份。


世界過敏組織將本周定為「世界過敏周2019」,並以食物敏感為主題。全球各國有1%至10%人口患各類食物敏感,而本港則估計約有5%兒童患者,但成人患者數量則欠相關統計。而食物敏感最常在3歲以前首次發病,然後以驗血及皮膚點刺試驗等方法確診,並進一步透過食物激發測試確認致敏量。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指出,食物敏感與其他過敏疾病有密切關聯,例如濕疹和哮喘等,因此如屬過敏體質、或有家族敏感病史,患食物敏感的風險更高;亦有海外研究顯示,如兒童本身患有濕疹,患上食物敏感的機率比一般高2至4倍。


莊指,要減低子女患上食物敏感的風險,婦女可喂哺母乳至少4個月,並在幼兒開始食用固體食物時(通常約6個月大時),嘗試在他們餐單加入常見的致敏食物,或能協助免疫系統正確辨別食物;但孕婦懷孕時戒口卻無助減低幼兒患食物敏感風險。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表示,如食物敏感患者誤食致敏食物後出現休克跡象,應立即注射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但大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不足,即使患者有隨身攜帶,緊急情況下旁人未必知道如何使用「救命針」急救。加上一般餐廳少有詳列食物材料,亦增加患者誤食導致病發的風險。


何指,政府應加強公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並推動餐廳及航空公司制訂無敏餐單,進一步立法要求生產商在食品包裝上列出所有可能致敏成份,以保障患者安全。而兒童有較大機會誤食致敏食物,學校亦應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及訓練教師正確操作「救命針」。


古太一家本身並無敏感病史,但6歲的兒子卻屬於過敏體質,曾患輕度濕疹和哮喘,兒子3歲時更因接觸腸粉麻醬後引起嘴唇紅腫,其後確診對花生敏感。古太自此深感大眾對食物敏感和其後果認知不足,外出用膳時危機處處,必須事先詢問食物是否含有花生,但有時連店員也不知食物是否有花生成份。


古太亦安排兒子隨身攜帶2支「救命針」以防萬一,但她坦言,學校老師曾指不懂使用怕生意外,為此表示憂慮,後來幸得過敏協會協助向校方講解使用方法,才獲校方承諾有意外時會先為古太兒子打「救命針」。古太希望政府能加強向大眾宣傳食物敏感的嚴重性,提高社會認知和警覺,以減少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危機。


資料來源: http://jext.hk/new23-chi.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